水车记忆——苏北里下河水乡风情
发布时间:2024-5-8 7:50:16 作者:赵旭东 浏览量:946 【字体:
大 中 小】
“九九艳阳天,十八岁的哥哥坐在河边,东风呀吹得风车转,蚕豆花儿香呀麦苗儿鲜……”这是经典老电影《柳堡的故事》的主题曲。每当我听到这优美动听的旋律,眼前自然浮现出里下河水乡独特的风情、旖旎的风光。
我的老家在高邮东北乡的一个小水村。村外是大片大片的水田,一望无际,渺渺茫茫。水田,又称沤田、圩田,一年只种植一季水稻,或茨菇、莲藕之类的水生作物,其它时节,水田便长时间地浸泡在水里修生养息。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我们那里还没有自流灌溉,水田周边水网密布、河汊纵横,可以依靠风车提水种植、蓄水沤田。那时,站在我们家门口的圩堤上,放眼水村四周,水田与蓝天之间,水鸟低翔,白云飘飘,或远或近的风车翼片悠悠地随风旋转。
风车安装的地方叫“车垛”,一般以自然形成的一框圩口(一二百亩面积不等)设置一座风车。好奇的天性,常常驱使我们小孩子溜到风车垛上去玩耍。夏秋种植季节,或是冬春休耕季节,每逢天朗水阔,云树晴光,且遇有适宜的风向,管风车的人便松开绳扣,白色帆布车翼在风力的作用下,快速地旋转起来。车翼通过风车的天(横)轴、地(立)轴,将机械动能传递给车槽里的轮盘、链条。长长的车槽,一端悬吊在河边的三角架子(吊车柆)上,连同轮盘沉没在河水中;另一端则伸向风车的地轴边,其轮盘的中轴与风车地轴底盘相咬合。一片片柫板铆固在龙骨链条上面,链条、柫板随着轮盘的转动,在车槽里周而复始地将河水提升上来,输送到通向水田的沟渠。
风车,全称叫做风力水车,简称“风车”。风车将风能转为机械动能,这种清洁能源与当今的风能发电相比,早了好多世纪,它凝聚了先民们的智慧。而那高大且灵动的风车本身,构造精巧,全部是木质结构,更是古今匠人们高超技艺的结晶。
与风力水车对应的是人力水车,简称“水车”,或直接称之为“车”。它是通过人力踩踏,给水车以动能,将河里的水提灌到田间,或将田里的涝水排到外河。人力水车的车槽部分与风车大致相同,动力部分由塔橧、车轴、担肩棒等组成,车轴上装有车砖、车栓、车拐、轮盘。车轴上的轮盘带动车槽里的龙骨链条、柫板,将水提到高处。人力水车,有四人踩的小型水车,还有六人踩的、八人踩的中大型水车。
夏栽季节,高田地区或高田地块,自流灌溉灌不上水,或者还没有自流灌溉水。插秧前,农户必须请上一众青壮大汉,用八人水车拗水泡田。秧苗拔节时,也一样需要踩大车,给秧棵田洇水。
雨季,田块低洼地区突遇连日暴雨,涝水自排不出,秧苗没头没脸地闷在水里。彼时,还没有电力或大型柴油机械抽排设施,只能依靠人力水车排涝。记得1965年夏季,雨水特多,积涝成灾,我亲眼目睹了生产队里组织水车排涝的壮观场面:在那片低洼圩田与外河之间的圩口,五六部大型水车一字排开,队里的男女劳力齐上阵,歇人不歇车,轮班上车,边踩车,边敲锣打鼓,唱踩车号子(俗称“踩锣鼓车”)。车轴的端部插着“水车线筹”,车轴转一圈,筹子里面的棉线从这根铁签绕到另一根铁签上,额定长度的棉线翻绕完了,这一组的几个踩车的下车休息,另一组人员上车继续踩。还有另一种计量换班的方式:在水车出水的适当位置,放一只碗,出水柫板溅起的水滴落在碗里,踩的速度愈快,水滴落到碗里的频率愈快,水碗满了,就进行换班。大人们车水排涝,我们小孩就负责在家做饭,并送饭、送茶水到田头。淫雨连绵,大水泡天,社员们夜以继日、你追我赶地车水排涝,那火热的场景,深深地震撼我们幼小的心灵。
在我够得到担肩棒的年龄,也踩过水车。那是放夏忙假期间,秧池放不上水,队里安排我们十二三岁的学生去踩车。水车是那种四个人的,没有换班一说,那阵势虽不及排涝踩大车,但还是因学会了踩车而倍感兴奋。
1970年以后,我们老家那地方通电了,大的圩口(一两千亩及以上的片区)陆续建造了一座或多座电力排灌站,旱可灌溉,涝可排泄。人力水车,完成了历史使命,下岗了。随着水田改为旱田(即“沤改旱”),随着滞洪区(草荡区域)因开挖成虾塘、鱼塘而消声灭迹,随着河汊水位持续下降,风力水车退出了农事舞台。
如今,水乡大地高耸着风能发电铁塔,乡村提升了水利排灌设施的等级,抗洪排涝用上了移动供电变压器、大功率的“龙吸水”。田野里,虽然看不到了“东风呀吹得风车转”的风景,但每每忆及水车——风力的、人力的,那份情结仍在心灵深处温柔着。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