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水门桥生活的那些年,经常在北大街、北门外大街走来走去。大新桥十字路口座西朝东是百货公司,百货公司对面座北朝南是五交化公司。百货公司向北是食品公司、大新桥药店(现在百货公司撤除,建成了街心公园)。再向北,就进入北大街。北大街不宽,街面最多3米,也不长,从原大新桥药店算起到北门口水产公司,也就1000米左右。
进入北大街,街西边是文教食堂,(原为耶稣教堂),这里我记忆较深,1971年2月16日我到淮剧团当演员,就是在这里参加国家“三0三”红师班招生考试录取的。向北是鞋帽厂,我父亲在鞋帽厂工作,小时候,我经常到厂里玩。鞋帽厂北边有一家理发店,这个理发店是弟兄俩人开的,姓赵,我在这里理发10几年,考入淮剧团后就不再来这里理发了。接下经过铜匠店、水果摊,就是水产公司了。
水产公司在北门外,古城的北门所在地。我的祖辈们估计当年大多由此门入城的。如今在城南和北门外原水产公司均有城墙遗迹和散落的墙砖。悠悠岁月流过这片土地,为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的人文资源。儿时的记忆,此处有个小菜市场,估计是当年北门外的小集市传承下来的。
大新桥十字路口街东五交化公司向北有个迎丰楼,儿时经常到迎丰楼玩,记得迎丰楼的年糕最好吃(现在是新新饺面馆)。北边有个小两层楼,二楼开个大窗户,经常演出朩偶戏。再向北是老中医院,走过中医院沿街到老震丰园茶楼,那时,震丰园生意红火,声誉鹊起,县城的男女老少都愿意在这里吃,随季节的变化经营水饺、阳春面、锅贴、包子、春卷、糖粥、年糕......
宝应人当时有句口头禅:“震丰园的锅贴,一枝香的面,大众的包子,鱼市的烧饼”。震丰园的锅贴颇具特色,别具一格。
我在七八岁的时候,震丰园一碗面是2两粮票8分钱,以虾籽煨汤,面条内有馄饨,母亲带我到震丰园吃馄饨面,当面端过来时,我就闻到了一股扑鼻的香味,我忍不住口水直流,那面汤喝在嘴里好醇、好香、好润,面吃完还闹着要母亲再买锅贴。
清未民初,北大街震丰园饺面店(由淮安黄万荣创于清光绪年间)即以馄饨皮薄如纸、馅心鲜美著称,前身叫真凤园)。
老震丰园茶楼处与北大街垂直相接的地方有一个巷子,叫官巷,官巷,清代因与朱天官官府后门相通得名。巷底向南是文昌宫、李家月台、烈士祠(原汤家祠堂),统称为文昌宫。民国期间,第一区区公所、县立师范曾设于此。
官巷不大,故事不少。据悉:“官巷,是邑人乔莱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高中进士后衣锦还乡,在嘉定桥东买地建了一批房屋,形成一条巷道。起初无名,后来乔莱应试博学宏词,荣获一等,被康熙皇帝看中,改授翰林院编修,纂修《明史》,接着去广西任乡试主考,亦受嘉许。返京不久,即充任《实录》纂修官,将满文译为汉文,独能曲畅本旨,语简而事详。康熙皇帝阅后甚悦,说:‘乔莱学问优长,文章古雅。’任他为日讲官,知起居注(相当于今天的中央办公厅主任)。旋即又升任翰林院侍讲,转侍读。步步登高,飞黄腾达,当上宝应县自隋唐以来最大的官。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于是,这条巷道便被称为‘官巷’了。”
北大街官巷口向北,有一酱油店,北边是老糕点厂,记得我上小学时放暑假,我就来此批发雪糕和冰棍,放在木箱子里,用纱布网的棉花包着,走街串巷地叫卖,有时晚上还来包糖果。那时候,过年的果子大糕、芝麻饼、花生糖、八月半的月饼都是糕点厂出产的。母亲有时在糕点厂的门市买一袋京果,用“碾子”磨成粉,开水泡了给外婆吃。
糕点厂早已倒闭,改成了“浴室”,旁边有一家炸馓子、麻花的店铺,也做麻饼,京刚脐。
从北门口水产公司、孙家茶炉向北,就是北门外大街。(孙家的茶炉子当年红火的很,到这里冲茶,有种鸟语花香的感觉,他家把鸟笼挂在茶炉子外,叽叽咋咋,真像是给喝茶的人奏乐哩)。
北门口行至铁桥口,水产公司旁边是城北浴室,经过驿丞巷,(北门外大街西侧)明嘉靖年间,驿丞衙门曾设于此,故名。今谐音称“一寸巷”,形容此巷既短且窄;经过直对明建昭孝坊北通义井的井巷口,(北门外大街东侧)是一条长约一百多米的小巷,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井巷口北边座东朝西有一家百货公司,经过灯笼巷,原名登垄巷。(北门外大街东西)由此巷可登上城北高垄,后谐称灯笼巷,东西灯笼巷,延用至今;灯笼巷向北,座西朝东是城北医院,胞兄敬祥在这里从业医生,父亲50岁那年得了败血症,挻严重的,就是在这里医治痊癒的。经过磨子口,过去这一带磨坊较多,称磨子口。
磨子口7号是慈善家孙荫庭故居。孙荫庭(1890—1936),宝应县城人,民国期间在上海义赈会等机构任职,亲往浙江省宁海县古渡乡等地救灾。为保护乡民生命财产,他四方捐募,并变卖私房田产,身先士卒地修筑海堤。他死后,当地人为纪念他,将海堤命名为“济生堤”,并在多处建庙塑像。孙荫庭故居共有房屋16间,门厅3间,占地470平方米,主体部分的原貌保存较好,属晚清建筑风格。
走过磨子口,经城北小学,到牌楼口(北门大街西街)。牌楼口,旧街地处泰山殿“天下第一名山”牌楼南出口处,古称牌楼口。
牌楼口,相传在明朝,古街上兴建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寺院——泰山殿(初为碧霞宫)。寺院因为毗邻京杭大运河的渡口,因而香客终年络绎不绝。建成以后,寺院高僧频出,信众甚多。加之该河渡是方圆三百里地方的漕运要道,“运河经济”的繁荣,成就了泰山殿的兴旺。
泰山殿兴建于明朝嘉靖四十年,起初是一座供奉运河保护神泰山娘娘碧霞元君的寺观,系仿东岳泰山碧霞祠和玉皇顶而建。明朝后期增建观音阁。据说:“当时寺内,殿阁重重,斗拱飞檐,金碧辉煌,气势宏伟,佛道合一,塑像千余,河水萦绕,绿荫盖地;寺外,松林苍翠,菜畦如茵,遂成佛道合一的江淮巨观。”
泰山殿占地200余亩,全殿前后八进,殿堂310余间。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路过此地,因惊叹于寺院的宜人景色和恢宏气势,欣然题下“天下第一名山”的匾额。一时间,泰山殿更成为江淮一景。自此,香火更加繁盛,商贾亦纷至云集,这里成了小城的中心。据说,牌楼也正是那时候竖立起来的。因此,古街得名“牌楼口”。
后因屡遭战乱、火灾,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大火的蹂躏和
人为的洗劫,泰山殿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牌楼也荡然无存,只剩下两个石头门柱。
宝应,把比街狭些、比巷宽些的通道称之为“口”。自北向南数:一是路上有明代邑人郑牧所建铁桥的铁桥口;二是明建泰山殿南大门“天下第一名山”坊前的牌楼口;三是磨子口。此处原有一条直对街东磨坊的小街,后来磨坊圮毁仅存磨盘。
北门外大街至芦松路,西与百岁坊相接。京剧鼻祖——高朗亭故居位于百岁坊7号,清代建筑。占地面积22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01.25平方米,房屋座北朝南,面南正房面阔四间,进深七檩,西有厢房。临街房屋面阔四间,进深五檩,东面一间为门厅。大门为八字形,门厅为二层小楼,其余平房,单檐、硬山,青砖小瓦,门窗破损严重,房屋结构完整,富有清代建筑特色。
京剧鼻祖——高朗亭,是我县当年的一线大明星。当年有多少粉丝纷至沓来、慕名拜访。
北大街,北门外大街,沿街的商业店铺,有多座两层楼房。基本保持明清时期形成的建设格局。沿街有商业店铺和民居,东西两侧古巷相连,基本保持原来的格局。历经时代变迁,有点陈旧甚至略显破败。但这里不是单纯的历史符号,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多少的回忆。
北大街,北门外大街,现在大都是水泥路面,春天没有灰沙,夏日阵雨刚过,便能穿布鞋而不湿脚。整洁幽深,曲折多弯,饶有风味,我熟悉它的每一处角落,如果一人踽踽独行,茕茕而立。感觉老街古巷老了,累了!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21
苏ICP备10068214号-2   苏公网安备32102302010144号   技术支持:平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