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东大街晚清时期叫孝义东铺,民国时期叫民权路,解放后改称人民路,前几年又改称东大街。汪曾祺儿时的东大街,曾经是高邮的繁华地段,这里是城乡接合部,是联系城乡的水陆码头,是粮食、柴草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这里的炕坊、蛋行、草行、粮行、油坊、八鲜行、陆陈行、鱼行、粪行林立,应运而生的客栈、茶馆、烧饼店、豆腐店、布店、酱园店、杂货铺、南货店、砂炒店、烟店、诊所、药铺、照像馆散落在大街小巷。汪曾祺写家乡脍炙人口的故事大多发生在这里。
李三拿着锣、梆,很无聊地敲着三更:“笃、笃、笃;铛,铛——铛!”四更以后李三就不再敲了。五更公鸡打鸣,东方露白,东大街就开始热闹起来,人们在“定定郭,定定郭,定郭定郭定定郭”的打烧饼声中醒来,开始了新一天的劳作。戴车匠在这条街上起得比较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他已经吃了早饭,选好材料,看看图样,坐到车床的坐板上了。这时候,各种叫卖声在东大街此起彼伏地喧腾起来。东大街的早晨,瓜果蔬菜摊位布满街头。外地小船采购水鲜瓜果的一般都到八鲜行,八鲜行超过8点就收市。鱼市老板天黑黢黢的就来到大淖河边,下河渔民天刚拂晓就撑船前来卖鱼,鱼贩子蜂拥而至,天亮了,鱼市已早早地结束,留下一汪汪的水渍和挥之不去的鱼腥味。
吃早茶是高邮人早上的闲暇享用,当时的扬属八县都是如此。汪曾祺在《如意楼和得意楼》《徙》《八千岁》和《文章余事》等文章里都有描写。当时东大街的茶馆,有位于炼阳观的洞天楼,竺家巷的如意楼、得意楼和赵厨房,保全堂对面的朝阳春和更楼巷头的刘长松小茶馆。上茶馆并不是专为喝茶,茶当然是要喝的,但主要是吃点心。所以上茶馆又称吃早茶,“明天我请你吃早茶。”“我来,我来!”“我先说的!”……上茶馆似乎要比请吃烧饼、油条、阳春面正式得多,也上得了台面。在点心没有上桌之前,可以一边喝茶,一边吃干丝,既消磨时间,也调动胃口。过去上茶馆不是为了洽谈生意,就是调解矛盾纠纷,等干丝品尝得差不多,事情也解决得七打八了。
上茶馆毕竟是闲暇阶层的享用,而烧饼油条则是老百姓的最爱。东大街当时有12家烧饼店,其中9家就集中在草巷口及其附近。从窑巷口东侧的陈家烧饼店向西,依次有吕家烧饼店、郑大房烧饼店、王家烧饼店、金茂恒烧饼店、吴大和尚烧饼店、毛小才烧饼店、刘德章烧饼店,还有草巷口的张荣贵烧饼店。
高邮烧饼,有桶炉和草炉之区别,从品种上分有光烧饼、插酥烧饼和火烧连子,草炉烧饼属光烧饼之列。草炉烧饼也就是个实心烧饼而已,在过去是社会低层人物的充饥之物。汪曾祺在《八千岁》里写道:“这种烧饼是一箩到底的粗面做的,做蒂子只涂很少一点油,没什么层,因为是贴在吊炉里用一把稻草烘熟的,故名‘草炉烧饼’。以别于在桶状的炭炉中烤出的加料插酥的‘桶炉烧饼’。这种烧饼便宜,也实在,乡下人进城,爱买了当饭。几个草炉烧饼,一碗宽汤饺面,有吃有喝,就饱了。”据储元仿回忆:他家东头有一家草炉烧饼店,西头有一家插酥烧饼店,每天都在打烧饼的噼啪声中醒来。两家的顾客不同,草炉烧饼的买主多数是用苦力或农村上城的人,吃插酥烧饼的多数是吃早点的老人家、读学堂的学生、沿街店铺子里的老板和那些身份稍高的店员。
大淖一带都是些贫苦的劳动大众,大字不识几个,许多人以打芦席、做窝积糊口为生,这是件十分辛苦的活。当地有首形容打芦席、做窝积的民谣:“养女儿不把土城头,日做地摊子夜如牛,三天不洗脸,七天不梳头,手如耓筢手,头像刘海头。”东大街的人靠自己的双手和肩膀,打芦席做窝积、挑箩把担,出力气打苦工糊口度日。
下半年,放鸭户会到东大街卖新鸭。中秋节前后渔民会采菱卖菱,每天下午,许多小商贩会在大淖河边等候菱船的到来。八鲜行则是经营家菱、荸荠、茨菇、河藕、芡实、水芹和西瓜等瓜果蔬菜的中介机构,佣金是经营者的主要收入,通常按营业额的10%提取。汪曾祺《大淖记事》写道:“巧云就和邻居的姑娘媳妇在一起,挑着紫红的荸荠、碧绿的菱角、雪白的连枝藕,风摆柳似地穿街过市。”这些是东大街的一道人文风景。
一到年底,卖草的船要有上百艘停靠在大淖河边,分别到草行销售。养老鸭的就到蛋行卖蛋,然后到糠土行买秕糠做鸭饲料。高邮是水网地区,船多,修船的也多。不少船主会上街买修船用的桐油、麻丝、石灰,到铁匠铺买铁件,去竹厂去买罱河泥的罱子、撑船篙子等,至于买纸张买布、打酱油买醋、买咸菜打肉等那是顺便,红白喜事上街打货则是特为的。那时候农村姑娘、“小大娘”,一辈子没有到过高邮城的多得很,能跟顺便船上一趟高邮,算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汪老说:“那时的庞家肉案子生意很好,因为一条东大街上 只有这一家肉案子。早起人进人出,剁刀响,铜钱响,票子响。不到晌午几片猪就卖得差不多了。”汪老笔下的庞家即唐家,坐北朝南,向东隔两家就是连万顺酱园店,斜对面就是保全堂药店。唐家掌作的是老二唐仁和,他高大体壮,皮肤棕色,双眉浓黑。他卖肉很有一套,看人下刀,抬头看秤。
东大街的酱园店当数连万顺和吉升。连万顺的门面很好认,是个石库门,两边白粉墙上的两个大字是黑漆漆出来的,字高一丈,顶天立地,笔画很粗,一边是“酱”,一边是“醋”。连万顺茶干很出名,牌子闯出来了,车站、码头、茶馆、酒店都有卖的,还有专门买了到外地送人的。双黄鸭蛋、醉蟹、董糖、连万顺茶干,凑成四色礼品,馈赠亲友,极为相宜。
东大街热闹还在于大淖河边有个轮船局,有开白马庙、薛北庄、北官垛和三郎庙的帮船,越塘有开樊川的帮船,张官桥有开一沟二沟三垛的帮船。高邮开帮船开得比较远的是临泽和兴化,还有老阁。开兴化的起点就在大淖的轮船局。汪曾祺在《大淖记事》里对其有详细的描述:“大淖的南岸,有一座漆成绿色的木板房,房顶、地面,都是木板的。这原是一个轮船公司。靠外手是候船的休息室。往里去,临水,人就是码头。原来曾有一只小轮船,往来本城和兴化,隔日一班,单日开走,双日返回。小轮船漆得花花绿绿的,飘着万国旗,机器突突地响,烟筒冒着黑烟,装货、卸货,上客、下客,也有卖牛肉、高粱酒、花生瓜子、芝麻灌香糖的小贩,吆吆喝喝,是热闹过一阵的。”
高邮河沟港汊密布,是个适于养鸭的地方,成就了高邮鸭蛋的名声,也催生了蛋行、炕房、鸭行这些行业。解放前后的高邮县城,炕房(坊)就有10家,其中7家在东大街一带。
东大街的行当齐全,生活极为方便。米厂就有5家:汪德大、王太记、新丰、万仓和傅大丰;百货店有王金元、刘圣源、丁同源;南货店有茂大、复大和姜恒记;布店有祥源、周记;竹厂有沈家竹厂、陈相竹厂和王家石灰店;理发店有唐家、陈麻子、蔡文华和时家;香店有杨万顺、吴家和姚家华;豆腐店有顾家、王家、龙家和黄家;油面茶食店有江大陞、乾陞和和朱淦全;花席店有谢祥泰和裕昌祥;浆坊有谈庆麟和苏家;糖坊有方福永、苏家和俞家;鱼行有戚立发、戚立海和王庆云;八鲜行有吴西和王荣贵;旅馆有悦来堂、万福和如意馆;篾匠有徐家、沈家和邵家,这些篾匠店专为蛋行外销蛋品做蛋篓子,还为炕坊做装苗鸡、苗鸭和苗鹅的黄篮。同康泰染坊、居疯子灯笼店、陶汝鞭炮店、戴车匠、侯银匠和马家线店就在草巷口西侧。江大升茶食店、唐家肉案、连万顺酱园、邵家茶炉、源昌烟店等就位于草巷口东侧。草巷口的浴室叫东玉堂。当时东大街上只有这么一个澡堂子,汪曾祺说他“在这家澡塘洗过多次澡”。
百岁老人王宏才说当时东大街很热闹,各种店铺都有,光茶炉子就有4爿。当问及他对东大街什么印象最深,他说泰山庙的戏台和迎会,以及炼阳楼的大舞台(人民剧场前身,1956年拆迁至北城门口)。
总之,高邮的东大街,一条充满年代感的老街,热闹繁华,充满生活气息。它是一个见证历史、传承文化、充满回忆的地方,也是一个值得一游的胜地,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不妨在下一个周末,前往东大街,感受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老街,让自己沉浸在岁月的记忆中。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21
苏ICP备10068214号-2   苏公网安备32102302010144号   技术支持:平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