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伯,地处水乡。它依湖而建,应运而生。境内旧有南塘,渌洋,艾菱,荇丝,星荡诸湖塘,镇内更是河流交错,真可谓“东南西北四湖通”,“对岸当门皆种柳,几家临水半居楼”。其河湖清澄,水质洁净,深浅适中,泥土松软,土质肥沃。就在这方灵秀的地域,物华天宝,孕育出了水中八鲜之一的珍品-邵伯菱。正如扬州学派大家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仪征人。乾,嘉,道三朝元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在《杂兴》诗中所写的那样:“交流四水抱域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邵伯菱与宝应荷藕,高邮双黄蛋并称“运河三宝”。其特点是:四角尖尖,水饺形状;前后两角稍长,尖而翘;左右两角卷曲,如羊角;脯肥肉丰,淡绿色,故名“羊角青”。鲜生时,菱肉是雪白的,鲜甜脆嫩,生津解渴;煮熟后,菱肉是浅黄的,酥粉甘香,软糯可口。所以,与太湖红菱,嘉兴风菱,里下河饭菱又并称“江淮四大名菱”。
据传:隋炀帝下扬州在江都期间,曾多次到邵伯湖游览,对邵伯菱是赞不绝口。乾隆皇帝下江南十多次经过邵伯,不止一次地品尝邵伯菱,曾留下“涉江采菱发阳阿”的诗句。从此,邵伯菱便成为地方官员的贡品,名扬天下。
每当秋季,邵伯镇大小湖塘的水面上,全是碧绿一片,只见“丛丛菱叶随波起,朵朵菱花背日开”,像是铺了一层翡翠,密密匝匝,簇簇拥拥。采菱女漫身在木盆中,红衣绿叶,暖风美喉,如在画中游动。只见,远处,碧波一汤漾,飞蜓野荷;岸上,垄田阡陌,烟村疏林;近旁,青菱白花,摇曵生姿,构成了一幅秋日特有的旖旎图画,成了邵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于是,南来北往的官员客商,旅人,无不在此时此地停留。他们或驻足观赏,或争购菱角,成为一种时尚。不仅如此,镇上十多家“八鲜行”,也备足资金,批量收购,将邵伯菱销往沪宁一线。更有浙江绍兴一带客商,将邵伯菱加工成淀粉,销至东南亚一带。由是,邵伯菱更是驰誉天下。鲜放后,国务院办公室也曾专门将邵怕菱种放养到中南海内,供中外佳宾观赏,品尝。
邵伯菱,是人们消闲的精致零食。生食时带有一股湖水的清冽香甜,更是餐桌上的一道滋润可口的美味,素可做冷盆,荦可配肉禽,还可煲汤,吃起来都爽口不腻,清香宜人。尤其是作为水八鲜之一,更是中秋佳节家家户户祭月必不可少的供品之一。
近年来,在振兴乡村,致富农民的热潮中,邵伯镇更是将这只“菱角”做大做强,做成产业,唱响了邵伯老菱的振兴曲。
他们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形成规模化种植,以培育特色产业。他们制定并发布了市级农业地方标准《邵伯菱裁培技术规程》,建立质量安全生产基地,推行标准化生产,以加强品牌管理,从而于2011年被认定为江都区第一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注册了“斗野亭”,“铁牛”,“邵伯湖”,“艾菱湖”商标。同时,他们又深入挖掘邵伯菱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举办《采菱节》,推出《绿菱宴》,等一系列举措以形成邵伯菱的品牌效应。2021年10月,又在区政府的领导下,举办了“邵伯菱”区域公共品牌的授牌仪式,有六家企业获得首批授牌,使得邵伯菱这一特芭农产品开始以“联合舰队”形式博击市场。
目前,邵伯镇邵伯菱的种植面积已达3000多亩,年产量200多万斤,已经成为邵伯镇的一张美食名片,一个振兴乡村、致富农民的品牌!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21
苏ICP备10068214号-2   苏公网安备32102302010144号   技术支持:平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