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民间传统舞蹈,历史久远,流传甚广。新中国建立后,扬州地方政府为弘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重视对民间舞蹈的普查、发掘、整理工作。目前尚在扬州地区范围内流传的民间舞蹈,约有100余种。1982年下半年,扬州地区再次组织力量,对全区民间舞蹈艺术进行普查、搜集和整理。1983年4月初,江苏省文化厅、中国舞蹈家协会江苏分会在扬州召开江苏省民族舞蹈编写工作现场会议,扬州有100多名群众舞蹈骨干和民间舞蹈艺人,表演了20多个具有扬州地方特色的原始民间舞蹈节目。在1988年出版发行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中,扬州入选的民间舞蹈计13个,文字记载约有25万多字。
    国内外流行舞蹈在扬州地方亦流传甚多,近几年更为活跃。至1993年年底,全市有营业性舞场(厅)、卡拉OK歌舞厅446座,其中扬州市区104座。
一、民俗舞蹈 
【狮舞】
   
在扬州地方流传范围较广。表演时,以一人手持既能转动又有响声的“绣球”,和两人1狮,或4人双狮登场(台)演出。在高昂热烈的锣鼓和唢呐吹奏声中,持“绣球”者响球走动,双狮则紧紧叮球,跌爬跳跃,滚翻舞动,形成“双狮盘球”的精彩场面。激烈时,狮吼震山岗;静态时,盘球、剔毛、温驯可爱。此舞也有大小狮合舞,母狮抚爱小狮的多种姿态,更令人可爱。狮舞的高难度动作为单狮或双狮双爪踏“绣球”(一种特制的大木球)过“跷板”,口含绣球,爬登高处,滚翻落地,以不露出表演者为高水平。在扬州地区流行的狮舞形式较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有狮盘和小狮子舞。 
【狮盘犼】
   
高邮市临泽镇一带群众将狮、犼(小狮)视为驱魔压邪的神兽。历史上,每逢2月2庙会,必举行狮犼舞。此舞由1只大狮子(母狮,2人)、1只小狮(犼,1人)在一起进行演出。主要表现母狮训仔,仔狮孝母,不畏强暴,扶正压邪等思想内容。整个舞蹈文武兼备,有扑、跳、滚、翻、舔、盘、骑等套路。它的表演按祭庙、游街、闹店3大程序进行。舞蹈演出的内容与形式按场地的不同而变化;祭庙有“狮犼盘桌”、“狮犼跳台”等难度较大的武舞动作;游街有“狮盘犼”、“犼孝母”、“摄食”、“防范”等文雅细腻的舞姿;闹店有“狮犼盘斗”等寓意吉祥的舞蹈。 
【龙舞】
   
亦称“舞龙灯”、“龙灯”,流传广泛。每到春节、元宵节日,各地便自发地集资扎龙,组织排练和演出。龙舞除在广场表演外,有时也登上剧院舞台。登台演出的龙舞,制作更加精美,艺术要求更高。扬州市木偶剧团近年来制作的两条荧光蛟龙,在舞台上演出时,紫外线灯配合照射,龙身鳞光莹莹,光耀夺目,昂首腾飞,势如升天;掉尾低旋,形如戏海。火红的滚珠,游离于二龙之间,鼓声隆隆,气势磅礴。扬州地区龙舞形式有片龙、板凳龙、仓龙、小白龙、小龙舞、高跷龙等10余种。
【板凳龙】
   
流传于江都、邗江、兴化等农村。以4张长条板凳,各制扎一条长短与条凳相称的精致小龙,扎上彩绸,妆扮十分考究。表演者多为儿童或男女青年,身着彩衣彩裤,腰间结扎红绸,头上梳成多种发型或扎辫戴花,双手各执板凳前后一条腿,4人1组;也有2女分持板凳前面两条腿,1男双手持后两条腿,三人一组,多组表演,随着乐器的演奏节拍,走舞成穿插交叉的各种图形;歌唱庆丰收,颂吉祥的民间小调。此舞多在村头广场或住户门前巡回演出,有时也作为一个舞蹈节目,安排在舞台上演出。
【花鼓舞】据传始元末,盛于清代中叶。“其初乞丐为之”,尔后则“沿城乡搭棚唱演”。花鼓舞的道具主要有手帕、莲湘、花鼓、竹夹板、钱串把、纸扇、小镗锣等。演唱苏北地区民间流传的曲调,如[倒花盘]、[跨金索]、[侉侉调]、[剪剪花]等百余种。扬州花鼓舞形式多样,俗称“十里花鼓音不同”。至今在扬州地方比较流传的有泰兴花鼓、江都花鼓、邗江花鼓、牵驴花鼓等。     
【江都花鼓】
   
又称“四人花鼓”、“莲湘花鼓”,流传于江都县境。由1男青年耍小锣领唱,另1男子扮演手舞扇子的“三花脸”,两女扮演村姑,打莲湘并伴唱。舞蹈表演讲究速度的变化和高矮的对比,开始节奏缓慢,逐渐由慢变快,收场时,男角色吸腿跳落成“弓步”亮相,与女角舞姿形成一高一矮的对比。此舞具有粗犷、质朴的风格,动作简洁、风趣。对每个行当各有不同的动作要求:村姑“棒头击地头前点,棒尾击地脸向前,棒击左侧向左,棒击右侧向右看”;三花脸“腰扭、胯摆、脚走平步轻飘飘,一步一拍双膝颤,右手抖扇划半圆,即兴发挥是特点”;男青年“手捏锣、拨着转,强拍打,弱拍滑,眼随抛锣空中看”。
【邗江花鼓】
    流传于邗江区农村,尤其盛行于邗江县杭集乡和江都县张纲乡一带。由2人表演,1旦1丑,1人打锣,1人打竹板,故又称“二人花鼓”。艺人常叫的名称有“打对子”、“踩双”或“推跚子”。表演时“男推女让,女推男让,脚步套脚步,犹如推磨样”。舞蹈的主要动作有“跨马”、“跌怀”、“撞肩”、“磨盘转”,动作转换时都用套子(即进4步、退4步)衔接。动作反复时,用交叉换位连接。男女上身及脸部常常凑在一起,眼睛始终对着看。“划、绕、推、凑、对”是其特点。邗江花鼓的唱词大多是反映劳动群众的生活,所以深受观众喜爱。每逢劳动之余,红白喜事,堂会以及举行民俗活动时,均被邀演出。
【河蚌舞】
   
在苏北里下河水乡广为流传,宝应县尤盛。每逢传统节日,到处都可见到《蚌舞》的演出。早期的《蚌舞》比较简单,由两人表演,1人扮蚌精,1人扮老渔翁,渔翁捉蚌,蚌精躲闪、逃避。表演以老渔翁为主,演出无固定程式,全凭表演者即兴发挥。后来增加1个小渔童,由3人合演。表演则以蚌精为主,吸收了戏曲身段和跌打滚翻等技艺,加强了舞蹈的表现力。由于宝应人捕鱼捉蚌者多,他(她)创作和表演的渔夫和河蚌的动作都有生活依据,神态逼真,情节较完整,人物有性格,表演有特技。蚌精形象优美、活泼可爱,渔翁和渔童表演风趣、幽默,深受群众喜爱。“蚌壳不平张,时时要拧腰”是蚌精动作最明显的特点。出场时缓缓张开蚌壳,疲倦时躺在地上,激越时翻腾飞舞,直到背着蚌壳翻、滚、跌、打……,使蚌精形象更加突出,为舞蹈增添光彩。此舞用打击乐伴奏,早先用的是民间打击乐“慢走马”;后来吸收了京剧锣鼓点子“快七字锣”、“七字锣”等。
【荡湖船】
   
流传历史悠久,范围广阔,是群众家喻户晓喜闻乐见的舞蹈节目之一。此舞多在广场演出,每逢传统佳节,庙会香期,荡湖船必将荡漾在群众之中。荡湖船舞蹈由1男1女表演,女持船,称“娘子”;男持篙,称“白跳”,两人为夫妻关系。也有男的丑扮,俗名曰“骚鞑子”,与船娘逗趣。另有一支乐队,在船后随舞蹈边走边演奏打击乐、弦乐和吹奏乐。曲调多采用民间小调。唱词有新有旧,既保留传统,又多创新。荡湖船舞蹈没有固定台本。动作分武玩和文荡两大类,武玩包括“荡船”、“撑船”、“划船”、“摇船”等。道白穿插于武玩中,演唱则在文荡中进行。此舞以“荡”为主,要求发角脚步稳、轻提轻放;腕力匀,支配得当;身腰活,随船荡漾。男角表演幅度大,热情奔放;使篙杆有柔有刚,动作灵活多样。
【花担舞】
   
由女角挑担,男角舞扇,载歌载舞。大都在春节至灯节期间演出,也在民间庙会、集期等民俗活动中出现。所挑花担是在竹篮里上冬青叶、柏树枝或青竹枝,挂上纸花,贴上“福”、“寿”或“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等字样的红(金)纸,唱古人、唱花名、唱丰收、祝太平。此舞演出形式活泼,女角挑花担的动作以屈膝颤步,摆胯为主,使花担在肩上上下颤动,身体左右晃摆,给人以沉甸甸、颤悠悠的美感。由于受道具的限制,女角手、腿动作变化较少,主要靠歌词与男角交流感情。男角手执一扇,舞姿多变,动作跳跃,颤步、屈膝、摆胯、摇颈,给人以上身长、下身短的感觉,通过扭腰,击肩、叉腰、点头等动作,“轻而不浮,活而不滑”。曲调在都以民歌、小调的旋律,填上新词进行表演。常用曲调有[四季游春]、[八段景]、[虞美人]、[杨柳青]等。乐器以唢呐、笛子、二胡为主,过门时加打击乐器,使气氛更加热烈。
【马灯】
   
又称“跑马灯”,扬州地方流传的民间舞蹈,盛行于仪征、宝应、高邮、泰县一带,是一种在广场表演的大型舞蹈。参加表演的人数不限,越多越为壮观。此舞先由领灯人的激昂的锣鼓声中率领“马灯”队伍开进广场,绕场一周,打开表演场地,走“圆场”站定。演出则在锣鼓齐鸣,节奏强烈和观众喝采声中开始,舞出多种图形阵势。时而激烈,时而舒缓,时而穿梭不停,时而静态亮相。马灯道具系用竹篾结扎成马的前、后半身骨架,糊上白布或纸张,再着色画成各种马的形状,配带铃铛等物,装扮十分考究。表演者身着鲜艳民族服式,将马灯结扎在身的前后,手执各式马鞭进人表演。乐队伴奏,以打击乐,吹奏乐为主,演奏随着舞姿的变化而分轻、重、快、慢,较为自由,灵活多变。     
【串轿】
   
流传于高邮市车逻乡一带,距今约有在百多年历史,是民间婚嫁迎娶习俗中表演的一种舞蹈。表演者人数可多可少,但不得少于8人。由4人扮轿夫,共抬1顶花轿;其余人员手拿各种乐器,既是舞蹈的表演者,又为吹鼓手。花轿出门,途中以及把新娘迎娶到家,全过程不停地吹奏表演。主要舞步为跳踮卡、园场步等;队形为串8字形、分8字形、绞麻花等。气氛欢快热烈。

二、祭祀舞蹈 
【花香鼓】
   
盛行于扬州北乡邵伯湖一带,流传于苏北农村。其原始的表演形式是由香童扮作娘娘或二郎神,在厅堂上独舞(即跳神),称“跳娘娘”或“跳二郎神”。舞前唱“廖术歌”(类似咒语),舞时边诵唱保兆祝福的鼓儿词,并做些祭祀法事后退下。 花香鼓舞分“洪山派”(苏北南部),“五岳派”(高邮以北),“洪山串王岳派”(邗江县北乡)。这三派除五岳派以说唱鼓书为主,其它两派则偏重于舞蹈。“洪山派”以男舞(天神)为主,动作古朴矫健,步法跳动性强,击鼓时臂部、肘部抖动张合频繁,主要动作有:“童子拜观音”、“仙人指路”、“大鹏展翅”、“仙鹤伸腿”、“霸王踢球”、“贵妃醉酒”、“老汉扯帆”、“美人照镜”、“金鸡独立”等。“洪山串五岳派”以女舞(天仙)为主,因以“娘娘”身份作舞,故又叫“跳娘娘”。舞时动作优雅娇柔,步子小而悠颤,击鼓技法细巧,垂肘齐眉。主要动作以凤鸟动态取名:有“凤凰朝拜”、“凤凰点头”、“丹凤朝阳”、“凤凰展翅”、“凤凰理衣”、“凤凰抖毛”、“飞凤盘龙”等。因此又有“凤舞”之称。
    舞具花香鼓本是“法器”,有着祭祀的作用。鼓原三斤重,敲击之声清脆高昂,可闻数里。今多以外形装饰为主,鼓以羊皮薄木框制成,以求轻巧,不大注重声响。在服饰上,原始的为青布盖头,青布女衫裙、青布鞋。男神需有“纸马”插于额前。女神则特制“凤冠”。随着香火会的兴起,男神服饰在原料上有所变化,而女神则变化更大,青布女衫裙发展成“凤尾裙”。韦江县黄珏乡此舞的第七代老艺人丁宝珊,50年代在江苏省歌舞团表演时,还空过“凤尾裙”。此舞以锣、鼓、铙、钹四件打击乐器伴奏。演奏根据表演者的动作节奏和表演者手中的鼓点的变化而紧密配合。欲称“舞步应着鼓点走,锣经随着舞步奏”。
    花香鼓舞经专业文艺工作者发掘整理、艺术加工后,以崭新的面貌演出,深受群众喜爱。江苏省歌舞团曾以此舞参加全国会演;民族舞剧《小刀会》、《雷峰塔》以及1983年全国运动会开幕式的舞蹈演出中,都选用了此舞素材。

三、技艺舞蹈 
【假驮真】
   
此为风趣、幽默的单人舞蹈。表演者身套特制的服装道具,外型变成一个人背上又驮了一个人的模样。随着锣鼓乐器的伴奏,跳起了各种姿态的舞蹈。其动作可以自由发挥,以充分表现人驮人的摇幌、使劲、倾斜、欲跌的种种动作,逗观者喜悦。也有的妆扮成两个人(一真一假)紧紧拥抱,表演互相撕扭、大打出手的种种姿态,名曰“双人相打”,俗称“二鬼打架”。扬州市歌舞团曾以此押改编成《猪八戒背媳妇》演出,表现猪八戒的憨厚、傻气,幽默风趣。
    信息整理:www.yztpd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21
苏ICP备10068214号-2   苏公网安备32102302010144号   技术支持:平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