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高邮州志》卷一,高邮区界:“西抵天长县,八十里,以凌塘桥为界。”高邮境域的最西端凌塘桥,位于苏皖界河秦栏河上,属于现在的菱塘回族乡。
开元十七年(729),为纪念唐玄宗李隆基生日,将每年的八月五日定为千秋节。《旧唐书·地理三》:“天长,天宝元年(742),割江都、六合、高邮三县地置千秋县,天宝七载,改为天长。”从地图上看,天长东境楔入高邮最深远处,即是凌塘桥。就是说,高邮的西界,自唐代天宝元年就已经确定下来了。
菱塘本称凌塘,最早可以追溯至北宋时期。
华镇《云溪居士集》卷八《元丰六年(1083)二月检田凌塘中马上口占因简德器主簿》曰:“强半春光未足看,花心柳眼尚盘桓。景阳不放融怡色,密雨犹矜料峭寒。借问董工湮沮洳,何如骑马按冈峦。几番回首自惆怅,可借江南一钓竿。”
华镇(1052—?),字安仁,会稽人,元丰二年进士登第,授高邮县尉,在邮任职时间为元丰三年至六年。所谓检田,宋代指水旱灾时,检视放免民田税租。由官员实地勘查,根据受灾损失的程度,确定蠲免老百姓的税租。
熙宁九年(1076) 八月,秦观与孙莘老、参寥子同游历阳之汤泉。秦观《游汤泉记》:“……具鞍马,戒徒御,翼日出高邮西郭门,驰六十里,宿神居山之悟空寺。神居高不逾三四引,而股趾盘薄甚大,旁占数墟,俗呼土山。”隆庆志卷二,“神居山,在州治西六十里新安村内,石山之戴土者,俗名土山。以其形类土字也。”神居山,现代也称天山,位于送桥镇天山片区,山之北即是菱塘回族乡。
秦观一行“具鞍马,戒徒御”,“驰六十里”,可知在北宋时期,从高邮城到神居山,可以骑马或步行,穿越今天的高邮湖区域而直达,中间并无湖水阻隔。
秦观汤泉之旅九年后,华镇自高邮城一路西行,与秦观当年的行进路线完全一致。高邮境内广布平原,唯西境有神居山,“高二十五丈,周十五里”。“骑马按冈峦”,所云正是神居山。华镇身为地方官员,检田于属地“凌塘”,就是北宋时期高邮之凌塘。
陈造《呈郡守陈伯固》诗:“使君手有垂云帚,虐魃妖螟扫不余。十顷飞蝗戴蛆死,已濡银毫为君书。”陈造诗后自注:“是夏,凌塘飞蝗十顷许。忽至,人方忧惧。继皆抱草死,一蛆食其脑。”隆庆志卷一二:“宁宗庆元二年(1196)秋七月,飞蝗戴蛆死。是夏旱,飞蝗起自凌塘,忽飞至城,人皆忧惧。继皆抱草死,每一蝗有一蛆,食其脑。”
陈巩,字伯固,河南人。庆元五年,以朝散大夫守高邮。陈巩方知高邮军,恰逢严重歉收,大饥荒。乃大事兴作,以工代赈。“为武学,为军营,为曲院,成屋至八百楹。”“郡学不称,建贡院八十余间。”陈造晚年居乡,与陈巩交往频密,为其事作多属文。“飞蝗戴蛆死”,似是一种超自然的现象,既为异事,也是喜事。
此诗出自于《喜雨口号呈陈守伯固十二首》之七,可知其时高邮正饱受旱旸之苦,而旱与蝗总是相伴而生。“使君手有垂云帚,虐魃妖螟扫不余。”聚焦于陈造乡贤的笔端,高邮在陈巩太守的勤勉治理下,即使再凶暴的旱神与害人的蝗虫也都消弥于无形了。
从陈造的自注,到隆庆志的记载,此凌塘即今日之菱塘。
缘何称凌塘?隆庆志卷二:“茅塘,在州西南二十里。裴公塘,在州西南六十里。盘塘,在州西三十里。柘塘,在州西五十里。麻塘,在州西南七十里。凌塘桥北有上麻塘、下麻塘。按,以上诸塘,旱则蓄水以溉田,潦则受西山暴流以杀其势。今尽淤塞为田矣。”
州志所载五塘,皆在高邮境内西南地域,为西山丘陵尾闾。旱则溉田,潦则受水,五塘起着今日水库调节水量的功效。由于经年累月泥沙的淤积与人为的影响,至少在明代中期以前,这些陂塘已经堙塞为农田。
《辞源》:“塘,水池,也作溏。古时圆的叫池,方的称塘。”州志,“凌塘桥北有上麻塘、下麻塘。”《辞源》:“凌,迫近;升高,登。”依州志言,麻塘又分上麻塘与下麻塘,两塘关系应当紧密。从字面上看,当有高下之分,也有邻近的意思。称其为凌塘,在词义上应该是恰如其分的。
隆庆志:“武安乡,在州治西南,辖四村八里。……曰新安村,二里。”“神居山,在州治西六十里新安村内。”明代,凌塘属武安乡新安村。康熙《高邮州志》与雍正《高邮州志》,亦作如是记载。
乾隆《高邮州志》,卷首地图《各湖总图》,神居山西侧有秦蘭河,河上有木质大桥,注作菱塘桥;卷一,“麻塘,在州治西南七十里,菱塘桥西。有上麻塘、下麻塘。” 应该指出的是,这里的“菱塘桥西”,系指菱塘桥镇西,并非桥西或者界河之西。在菱塘,菱塘桥有双重含义,一指秦栏河上的桥梁菱塘桥;一指菱塘乡治所在地菱塘桥镇。由此,可以大致确定上、下麻塘的位置,应在菱塘镇区以西与现在天高大桥以北一带。
乾隆志志文将旧志所有凌塘字样,一律改作菱塘。说明在乾隆志成书的乾隆四十八年(1783),凌塘业已改称菱塘。隆庆志卷一,集场:“凌塘桥一集。”这个集市,其位置就在今天菱塘镇区。至迟至隆庆六年(1572),凌塘已经形成集镇。乾隆志卷四,仓储,“西南乡菱塘桥真武庙社仓一处。经管一总八里,三总一里。现储谷二千四百六十九石。”嘉庆《高邮州志》卷七,兵防,嘉庆十七年(1812),“外委一员,带兵十五名,驻水南菱塘桥镇。”在乾嘉时期,菱塘桥镇,已经发展成为西南乡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
1983年版《高邮县地名录》载,菱塘,是以公社机关驻地菱塘桥下的一段河床形似池塘,淤泥肥沃,盛产菱角而得名。
2008年版《高邮地名史话》称,菱塘桥位于安徽省天长界牌乡与菱塘回族乡界河上。桥的东端有两个约20多亩的水塘,这本来是普通的公用灌溉的水塘,可民间却赋予它们戏说的成分。说那长方形的水塘是公塘,而那圆形的水塘是母塘,这两个塘年年长满了嫩嫩脆脆的家菱,成为妇幼皆知的“菱塘”。
以上为菱塘由来的两个版本,已经难以考证,姑存其说。
清代中叶以降,黄淮来水量增大,运西湖泊群成为日益重要的入江水道,总体水位抬升,高邮湖区不断扩展,菱塘乡域成了被高邮湖水三面包围的半岛。由凌塘而为菱塘,既是时人对周边水环境所发生的重大变化而作出的及时反应与调整,也能彰显其水乡泽国的特质。
另,凌与菱同音,从凌塘到菱塘,其内在的继承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21
苏ICP备10068214号-2   苏公网安备32102302010144号   技术支持:平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