荇(xìng)丝湖,又名葑塞湖,恒子湖,在邵伯镇境内。据《甘泉县志》载:“葑塞湖,今荇丝湖也。在城东五十里艾陵乡。北通渌洋湖,南接艾菱湖,是葑塞湖当在渌洋湖之南,艾陵湖之北。”
荇丝湖,名荇丝,是从其自然生态来命名的。因湖中长有多年生草本植物荇菜(荇草),当地群众称为“荇丝草”,嫩而脆,可食用,故名。清著名学者刘瞻衡(字同宇)曾有诗云:“荇丝湖草,青葱一色,方蒂白花,清芬袭人。”又名葑塞,则是从其形成原因来命名的。就如现今我们所说的“堰塞湖”,是因堵塞了原有水系的水路而形成的湖泊。
据考古资料显示,整个里下河地区,在远古时代,原本都属泻湖地带。由于沧桑之变,这才退而成为内陆,形成淡水湖泊。据《太平寰宇记》载:“射阳湖长三百里,阔二十里”,就说明这一点。后来,由于泥沙淤积,特别是明代以来黄淮泛滥带来大量泥沙沉积,加之人为的过度生产活动,原来的泻湖终至淤浅,解体,分化为大小不等的湖荡。葑塞湖以及附近的渌洋湖,艾陵湖,星荡湖,大石湖都是这样形成的。
正是由于葑塞湖一带是湖荡连片,碧水无际,林木葱绿,草茂苇密,水鸟去来,野趣天成的一派水乡风情,也就成了文人墨客们休闲静思的最佳去处。
郭元釪(?_1722),字于宫,家住葑塞湖边的牛鸣双村。牛鸣双村,乃沿通湖溪流而建,是隔湖相望,可立而呼的两个小村庄。在绿树浓荫之下,有茅屋数丛,小家三四。虽是村巷错落,但溪桥转曲,湖水漫波,充满了水乡村居的风光。郭于宫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洒脱,自在,悠然的世外桃源的环境里,读书其间,风晨夕月,往诣过从,写下大量以葑塞湖为题材的诗,并给诗集取名为《牛鸣双村集》,自己亦号“双村”。
他在诗中这样写到葑塞湖的天然美景:
水浅沙平阁短蓬,西陂东埭往来通。绿蓑影里跨牛渡,闲杀两樵南北风。
只说江南水拍天,而今江北占丰年。自来葑塞湖边住,黄犊生儿爱种田。
小坺新开未起租,四围一色万梢芦。红姜紫芋村村熟,不怕人间有冦凫。
后来,郭于宫在康熙南巡时两次献诗受到嘉奖,应曹寅(《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父)之邀去扬州参加《全唐诗》校勘,并被取入纂修馆,授中书舍人。这就又引动不少友人,文士,高官来葑塞湖观光。
康熙四十四年(1705)春,郭于宫首先邀请以曹寅为首的编纂《全唐诗》的一班学者文士来游玩。曹寅一到葑塞湖畔这水乡野居,只见野花小草铺就的绿毯满眼皆是,红色的花片洒落了一地,顿时就被眼前这奇妙的美景吸引住了。最令他感叹的是,这里幽静极了!放下卷簾,点起炷香,抛开书本,立马就可入睡。这真是一个值得来此小住的好去处啊!
其后,不少当时著名的诗人,高官如张大受(翰林院检讨),王式丹(状元,授修撰),查慎行(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查嗣栗(侍讲),周起渭(侍读学士,日讲起居官)等都先后来到葑塞湖畔,为葑塞湖写下了不少“棹歌”。翰院诗人周起渭写道:“闻说桃园避世深,双村亦有桃花林。神仙只隔一溪水,却是人间无处寻。”在他们的笔下,向世人展示了葑塞湖的非凡魅力!
建国后的1955年,荇丝湖已筑圩围垦,辟为农场,成为研究繁育水稻良种的基地,今已难见湖迹了!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21
苏ICP备10068214号-2   苏公网安备32102302010144号   技术支持:平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