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7-6 15:12:59 来源:雁哥说事 浏览量:692 【字体:
大 中 小】
严桥村位于扬州市宝应县广洋湖镇西首,是苏中里下河地区的一个水乡小村。
传说,明代有一严姓在三王河上建造了一座木桥,方便了两岸居民的生产生活,为纪念严姓功德,定桥名为严家大桥,取庄名为严桥。
严桥村被人们称为广洋湖镇的“小延安”。当年,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
1941年,严桥村村民刘国英,人称费三奶奶”,用自己乳汁哺育了时任苏中区委副书记陈丕显的儿子,留下了“母子缘、鱼水情”的感人事迹。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战地记者邹建东拍摄的“我送亲人过大江”照片上的那个摇橹的大辫子姑娘颜红英的家乡就在杨林沟,也就是现在的严桥村。
1949年3月,颜红英的母亲早逝,她和父亲,还有一个妹妹颜根兄相依为命,仅靠家中有一条载荷五吨的木船,在宝应至泰州一带走水路、跑运输。
当时,人民解放军正在大量调召船只,准备横渡长江,解放江南。对此,江北解放区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渡江战役发起前,江北地区已经动员了332万民工,人数几乎是参战解放军的三倍。
颜红英一家三口,都是支前积极分子。父亲带着她们拆了船篷,改装船只,配合解放军战士进行了战前一个多月的训练。在一次水上训练时,颜红英的木船突然遭到国民党军舰的炮击,她的耳膜被震伤,致使听力下降,留下了终身后遗症。
1949年4月22日下午五点多钟,几百条坐满解放军战士的船只扬帆起航。颜红英一家驾驶的渡船上搭乘了两个班24名解放军战士,木船从江都中闸(当年的渡江战役渡船集合点)出发,途经三江营和扬中新坝地区的小夹江,驶向长江南岸。
渡江途中,颜红英的父亲在船尾掌舵,颜红英和颜根兄姐妹俩轮流划桨,当晚9点钟,父女3人将战士们安全送到了长江南岸。
当年年仅19岁的颜红英,一手握橹把,一手扯橹绳,一条粗黑的大辫子齐腰垂下,一弯纤秀而挺拔的弧线,这背影照被当时的战地记者邹健东抢拍了下来,永远定格在《我送亲人过大江》摄影作品中,刊发于当年的《新华日报》上,后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渡江胜利纪念馆、扬中渡江文化园等博物馆收藏,被选为《江苏人民革命斗争群英谱》丛书封面。“我送亲人过大江”这张黑白照片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渡江战役结束后,部队举行了庆功大会,颜红英父女三个人都被评为渡江支前二等功臣。那张渡江胜利纪念证和渡江支前二等功臣证书,一直被颜红英的父亲当成宝贝,珍藏在宝应老家。遗憾的是1957年老屋被一场大火烧毁,那些荣誉证书也被烧掉了。
1951年,21岁的颜红英随丈夫董培年迁居到了江苏吴江县,从此一直过着平淡的日子。
再说,邹建东苦苦找寻了50年,也没有找到颜红英。50年后江苏卫视制作大型纪录片《风雨钟山路》,纪录片播放中《我送亲人过大江》的画面恰巧被颜红英的女儿看到,再加上总编导吴建宁特地加上的一段解说词:“照片上的两位姑娘,你们是否记得50年前的那个傍晚......迎来了黎明。划船的小姑娘,你们现在在哪里呢?”这些唤醒了颜红英的尘封记忆,她们随即与摄制组取得了联系并进行了核实。
就是这一个戏剧性的转机,让邹建东与颜红英姐妹俩在北京会面,邹建东亲手将两张照片递给颜红英姐妹俩,兑现了当年的承诺。颜红英说这是她人生的第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这个乡村姑娘一生的荣耀,也让全中国认识了她。
10月9日,我们来到颜红英的家乡严桥村,村庄虽小,但环境非常整洁,村委会党群服务中心机构齐全,井然有序,服务大厅内村民们在办理相关手续。田野里村民们正在搞秋收。提到颜红英,村民都凑过来抢着告诉我们相关信息。有村民告诉我们:颜红英自迁江南后,一直生活在苏州吴江农村,现年93岁了。她的革命事迹播出后,国家感念她在渡江战役做出的贡献,为颜红英老人准备了新居。之后,颜红英及全家搬进了当地政府分配给她的新房,现在幸福地安度晚年。
附:一张经典老照片《我送亲人过大江》的传奇故事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