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靠取鱼为生的哥哥,上世纪60年代初,他们全家8口人在安徽芜湖市一个叫裕溪口的地方,扳罾打簖,靠取鱼养活了一家人。多年后,因船小人多,生活不便,于1968年春举家返乡,参加生产队劳动。
秋天到了,开始收割早稻。生产队打谷场靠近庄前的南港河。这条东西向、长约7公里的河道,就在东边不远的地方流入三阳河,正好在庄前面拐了个弯。哥哥凭他多年取鱼的经验,确认这弯道口是个取鱼弄蟹的好地方。因为没有取鱼工具,只好等待生产队收割早稻后,有打场脱粒后的稻草可以利用。
第一场稻草晒干了,他便动手干起弄“烟索”捕毛蟹的行当。河蟹以前人们不叫它“大闸蟹”,见它爪子上长着绒毛,大家都叫它毛蟹。
国庆节前后是毛蟹顺水而下爬行的季节,哥哥对我说,这个季节毛蟹会一直不停地顺水向东爬去,直至东海边淡水与海水交界的地方过冬;利用它的这一特性,设烟索于河底是拦截、捕捉毛蟹的好方法。
烟索的制作很简单,用晒干的软稻草(当年的早稻草是相当柔软的,可用它来铺床和作冬天的牛饲草)滚成粗粗的“草滚”,再把两根粗草滚绞成一根粗草绳,一般制成后的粗草绳直径可达10公分。将制作好的粗草绳围成圈堆起来。一圈比一圈小,叠成高高的垛子,像个空心小宝塔。在草塔空心里面放一堆干碎草屑,点火让其燃烧,只冒浓烟不见明火。经过一天的烟熏,粗草绳垛由金黄色变成黑褐色,捕蟹用的烟索便制成了。
太阳快落山时,将烟索用船从河对岸慢慢地沉入水中、直至河底,形成一道河底烟索埂。在河岸这边紧靠烟索旁挖一个深、阔各50公分的小方塘,四周用塑料布贴好,并在旁边搭一个小草棚子,点一张马灯,捕蟹人住在里面,守株待兔,只等毛蟹爬进塘里来。
毛蟹夜里爬行多,当它靠近烟索时有一股浓烟味,便不敢过去,而是顺着烟索向河岸上爬行。刚上岸,爬到比较滑的塑料布上,便滑入小方塘内,捕蟹人轻而易举地将它网入蟹篓内。一夜下来,一般能捕捉10多斤,高峰时能捕三四十斤。
那时的毛蟹不值钱,记得零卖时是一元钱四斤,每斤只有二毛五,偶尔遇到上海人回来探亲,能卖个好价钱。人们对吃毛蟹不太感兴趣,因为它壳硬带刺,抓它时张牙舞爪、戳手戳脚,吃它时戳嘴戳舌、费工费时。虽味道鲜美,但黄膏和肉不多,不如吃鱼虾那样爽快。
有一天母亲饭后没事,想为我们改善伙食,她到哥哥那里弄了几斤毛蟹,放在锅里煮熟后,用她的银耳扒及剪刀做工具,掏了一下午的蟹黄蟹肉,又买了两三斤猪板油,熬制成一小盆蟹黄猪油。那些时家中汪豆腐、煮面条,都要挖上一勺蟹黄油,吃起来味道鲜美了许多。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21
苏ICP备10068214号-2   苏公网安备32102302010144号   技术支持:平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