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畔古镇界首的一门两院士
发布时间:2024-10-26 9:44:41 作者:翟荣明 来源:本站 浏览量:593 【字体:
大 中 小】
古镇界首居高邮、宝应两邑中部,西傍浩瀚无垠的高邮湖和汤汤流淌的大运河。早在元季,就曾在此设立水马两用驿站。水陆交通的发达,带动了这里商贸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擦去岁月的锈迹与尘埃,可以说界首是古运河畔的一颗明珠。可能您还不知道,到了当代,界首镇还出现了一户人家儿子、女婿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奇观,这就是谢恩皋家。
谢恩皋,字鸣九,以字行于世。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谢鸣九出生于界首镇一个普通人家。谢鸣九8岁时,正值盛年的父亲谢文清因病离世,丢下了孤儿寡母。谢鸣九的母亲曹信姑系界首镇曹茂桐的长女。曹茂桐耕读传家,十分重视子女教育,其长子曹凤笙,字伯镛,17岁中秀才,后毕业于两江法政学堂,曾任高邮县立第三小学校长;次子曹凤箫,亦毕业于两江法政学堂。受家风熏陶,曹信姑年少时即娴于诗礼,丈夫去世后,她苦节抚孤,靠帮人做针黹度日。她重视孩子的教育,努力供谢鸣九读书,以致积劳成疾,四十五岁时去世。谢鸣九的舅父曹凤笙时常接济与照顾姐姐一家,同时十分关心和支持外甥谢鸣九的学业。谢鸣九自幼聪颖,读书勤奋,考入江苏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后,又从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科肄业,后回位于界首镇的高邮县立第三小学任教。1920年,谢鸣九接替曹凤笙任第三小学校长。期间,谢鸣九新开设英语课,并致力于文体活动和工艺教育,组织师生排练歌舞剧,到县城和各乡镇义演,将义演收入建“囊萤院”“映雪院”等教室30余间。他还想方设法购置了大量体育器材和图书、仪器等教学设备。很快,第三小学便声名鹊起,成了人们心目中的“明星小学”。
1923年,江苏省教育厅计划在沿运河一线的农村集镇中选择一地创建乡村师范学校,为农村小学教育培养师资。江都抬出黄埔军校教授部主任、第一任教育长王柏龄,力争将学校设在邵伯;宝应以江苏省教育厅督学相菊潭为首,抢着要求设在宝应。谢鸣九与曹凤笙获悉此事后,立即赶赴省厅争取,曹凤笙表示愿捐出私田40亩,作为建校基地及实验农场。在他们的斡旋下,省厅最终决定在界首建校。1924年春,江苏省立界首乡村师范学校正式招生开学,首任校长由刚从东南大学毕业的仪征人黄质夫先生担任。不久,界首乡师成立附属实验小学,谢鸣九任首任校长。界首乡师前后办学16年,共有500多位毕业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为我国革命和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1929年4月,中共界首乡师地下党支部成立,成为点燃高邮地区革命火种的秘密红色基地。新中国成立后,高邮县立第三小学并入界首乡师附属实验小学,成立界首小学,即今界首镇实验小学。如今,界首镇实验小学内有一条“凤笙路”,一条“鸣九路”,就是为了纪念他们甥舅二人草创学校之功。
1925年前后,谢鸣九赴江苏灌云县板浦镇任省第八师范学校教师兼附属小学教导主任。期间,他在《教育杂志》第12期发表《休闲教育问题》一文,成为国内最早提出休闲教育理论的小学教员。他还鼓励和指导学生阜宁人刘百川撰写《小学教学法通论》,后刘终成知名的近代教育家。不久,谢鸣九赴淮阴师范学校执教,并兼任该校附属小学教导主任、校长。1929年,改任省立扬州中学实验小学校长。1930年8月,谢鸣九编撰的《小学普通教学法》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由“教学思潮”“教学原理”“学习法则”“教授方法”等八章三十九节组成,是其教学实践和思想的理论集成,对当时各类师范学校的教科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期间,谢鸣九还积极组织并参与“初等教育研究社”,油印出版《初等教育通讯周刊》。后谢鸣九与曹凤笙还加入了由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等发起成立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南社。
1931年7月,国民政府举行了首届“公务员考试”——高等文官考试,其规模超过清末的“洋进士”考试及北洋政府的高等文官考试,共有3000多人角逐100个名额。谢鸣九参加了此次国考,并顺利入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考试的阅卷人员中,有一位名叫韩汝绅的襄试委员也是高邮人。韩汝绅,字搢之,时任职于江都县公安局。他是清末廪生,毕业于江南高等巡警学堂,金陵法政学校法律别科毕业,部给律师证书,后曾任江都县局代理局长、泰兴县一等警佐、递补江苏省议会议员等职。巧的是,韩也是南社成员。
后谢鸣九进入上海市教育局工作,先后任督学、科长、中等教育处处长等职。1936年9月,马崇淦等编写的《全国现代初中作文精华》出版发行,谢鸣九是评阅人之一。1941年前后,谢鸣九在上海法租界境内创办私立正中中学,并任校长,起初在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泰晤士大楼的五楼设高中部,后在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增设初中部,不久又设附属小学部,聘沈任天为小学校长。
1949年初,浙江永康人吕云荪(后更名“吕明”)在沪从事中共地下活动,曾机智果敢地打开上海警察局的监牢,放出一批被关押的政治犯,还曾单枪匹马冲进上海警察局本部,代表军管会勒令警局残部缴械投降。后吕云荪又赴香港策划“两航起义”。1949年11月9日,原属国民政府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的12架飞机,从香港分别飞抵北京、天津。此举被周恩来总理赞为“有无限前途的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起点”,吕云荪也因此被称为“两航起义”的“领航人”,时潘汉年也参与策划了这次起义。吕云荪是谢鸣九四姨母的女婿,谢鸣九在明知吕是中共地下党的情况下,曾多次为吕作掩护。1955年4月,潘汉年被逮捕审查时,谢鸣九曾两度受到短暂的审查,在查明谢曾多次掩护吕明革命行动,而与潘案没有关联后,被无罪释放。后谢鸣九任上海市向明中学语文老师,直至退休。1982年,谢鸣九安详地离开人世。
谢鸣九的第二任妻子名叫吴耀西,吴耀西1901年出生于灌云县板浦镇一个工商地主家庭。吴父曾开设一个酱园,并经营盐滩生意。他摒弃传统观念,着力培养女儿读书,后吴耀西从上海大夏大学毕业。吴耀西与谢鸣九初相识,当在谢任教于板浦镇时。谢鸣九到上海市教育局任职后,她与谢鸣九结婚,并移居上海,在上海市立务本女子中学任教。期间,她积极参加上海妇女读书会的名人演讲活动,向广大市民宣讲女子教育改造、职业家庭等妇女问题,以期达到文化启蒙的目的。1937年8月,务本女中遭日寇飞机轰炸,校舍被夷为一片瓦砾场。吴耀西与从比利时留学归国的女教育博士王锡民及原务本女中的其他6位同事另起炉灶,在法租界西爱咸斯路(今永嘉路)租赁郑家巷57号一幢西式建筑,创办私立务本女子中学,并任该校教务主任。谢鸣九的私立正中中学初中部成立后,吴耀西任初中部教务主任。1995年,吴耀西在北京去世。
谢鸣九与吴耀西育有二子一女。长子谢友柏,1933年9月23日出生于上海;1951年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高中毕业后,顺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内燃机制造专业;1955年大学毕业后,留校进入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教研室,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57年夏,随校西迁至西安交通大学;1959年任讲师;1984年任博士研究生导师;1986年任教授;2002年起,兼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期间,他还曾任西南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等校兼职教授;1994年5月,成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谢友柏一生主要从事摩擦学和设计科学研究。他在与摩擦学相关的润滑、磨损、形貌、流变、传热、振动、材料、工艺、监测、控制、可靠性、知识获取、数据库、专家系统等方面都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并取得进展。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原有建立在简单摩擦学系统上的系统方法,提出了摩擦学(大)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和理论框架,发表了摩擦学的三个公理,即“摩擦学行为是系统依赖的”“摩擦学元素特性是时间依赖的”“摩擦学行为是多学科行为强耦合的结果”,并在大型汽轮发电机组和高速透平机械转子轴承系统及内燃机缸套活塞环系统的摩擦学、动力学设计上,得到了重要和丰富的理论及应用成果,还开展了以系统状态关联系统结构变化和性能变化及其用于产品全生命期性能预测仿真的研究。
经过四十多年的不懈努力,谢友柏把他带领的研究所发展成为在流体润滑理论、轴承技术和转子轴承系统动力学领域国际知名的研究所。他殚精竭虑、几经周折创建的实验室,是国内功能最全、精度最佳的实验室,得到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认可。
1999年起,谢友柏改行转为研究设计科学。在设计科学领域,谢友柏对于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做了大量研究和推动工作,提出了与知识相关的设计科学的“四个基本定律”,即“设计以已有知识为基础定律”“设计知识不完整性定律”“设计以新知识获取为中心定律”“设计知识竞争性定律”,以及许多重要观点。如今,已是鲐背之龄的谢友柏仍然战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为我国设计科学从以前的跟跑、并跑实现领跑,不断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建议。
谢友柏有《摩擦学概论》《摩擦学设计》《设计科学与设计竞争力》等著述十余种,他培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一百余人。他曾多次前往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地做“摩擦学”“设计科学”的学术报告,并曾应邀赴台湾交通大学担任过为期半年的“摩擦学”教学工作。为激励和资助国内学者、特别是年轻学者投身于设计科学研究,以期对提升国家设计科学研究水平、提升设计竞争力和创新发展有所贡献,2006年10月,谢友柏与夫人袁崇军教授捐出奖金港币22万元,设立西安交大“谢友柏设计科学研究基金”;2021年10月,他们又续捐人民币200万元。
谢鸣九与吴耀西的女儿谢友菊,上海徐汇女中毕业后,考入中国农业大学并留校任教,后任教授,从事基因育种研究,直至去世,编著有《遗传工程概论》《玉米生物技术论文汇编》等。谢友菊的丈夫戴景瑞,1934年9月生,辽宁海城市人,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玉米遗传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他1955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1963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1994年任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副主任、主任;1998年任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戴景瑞坚持玉米种质创新,育成多个玉米自交系,育成玉米杂交种十余个;在世界上首次用细胞工程技术阐明C型不育性与专化感病性的关系,解决了C型不育系对C小种敏感的难题;育成中国第一代转基因抗虫玉米新品种;提出玉米杂种优势与基因沉默有关,并克隆了相关cDNA片段;构建了中国第一张玉米分子标记连锁图等等。他先后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或参与编撰《农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布局》《遗传学》《植物遗传育种学》等。他先后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50多人。2001年,他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友柏说:“少年时期,给我们兄妹留下较深印象的,是父母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与人和谐相处。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讲假话,要守规矩,不要做不该做的事。”谢鸣九夫妇终身从教,以身作则,注重爱国奉献、读书传家、诚实做人、严谨治学等家风的培养与传承。也许,这正是界首谢家一门能走出两位工程院院士的家族基因密码。
信息整理:扬州拓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